100%

𠂇 zuǒ

注解:左手也。鉉本作手也,非。左,今之佐字。左部曰:左,手相左也。是也。又手得手則不孤,故曰左助之手。象形。反又为,故相戾曰。臧可切。十七部。俗以左右爲又字,乃以佐佑爲左右字。凡𠂇之屬皆从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𠂇部

卑 bēi

注解:賤也。執事者。从𠂇甲。古者尊又而卑,故從在甲下。甲象人頭。補移切。十六部。 文二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𠂇部

史 shǐ

注解:記事者也。玉藻: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。不云記言者,以記事包之也。从又持中。中,正也。君舉必書,良史書法不隱。疏士切。一部。凡㕜之屬皆从㕜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史部

事 shì

注解:職也。曡韵。職,記微也。古假借爲士字。鄭風曰:子不我思,豈無他事。毛曰:事,士也。今本依傳改經,又依經改傳,而此傳不可通矣。从史,𡳿省聲。鉏史切。一部。𠭆,古文事。鍇曰:此則之不省。〖注〗《玉篇》:叓,古文事字。文二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史部

支 zhī p117上

注解:去竹之枝也。从手持半竹。此於字形得其義也。章移切。十六部。凡支之屬皆从支。𢺶,古文支。上下各分竹之半,手在其中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支部

攲 jī

注解:持去也。支有持義,故持去之攲從支。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按此攲當作㩻。危部曰:㩻,㩻䧢也。竹部箸訓飯攲,此攲亦當作㩻。箸必邪用之,故曰飯㩻。廣韵:㩻,不正也。玉篇曰:攲,今作不正之㩻。从支奇聲。去奇切。按廣韵曰:説文居宜切。此本音隠,葢後人借爲㩻字,從危讀去奇切也。攲,奇聲,古在十七部。㩻支聲,古在十六部。 文二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支部

𦘒 niè

注解:手之疌巧也。从又持巾。尼輒切。八部。凡𦘒之屬皆从𦘒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𦘒部

𢄥 yì

注解:習也。从𦘒㣇聲。羊至切。十五部。〈彖𦘒〉,籒文𢄥。此依小徐。右從𦘒,左從籒文㣇也。𥏚,篆文𢄥。按此條先以古文,亦上部之例也。必先古文者,古文從𦘒,篆不從𦘒也。各本篆文右從𦘒,則何不以篆文居首哉。肆從隶而隷作肆,肄亦同也。類篇不誤。今正。𠤕,古文矢字,𠤗、疑二字從之。此亦從𠤕聲也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𦘒部

肅 sù

注解:持事振敬也。廣韵:恭也,敬也,戒也,進也,疾也。按訓進者,羞之假借。訓疾者,速之假借。皆見禮。从𦘒在𣶒上,會意。戰戰兢兢也。引詩説從𣶒之意也。息逐切。三部。𦘛,古文肅从心卪。聖𨔶節,次守節,下失節,故從卪。〖注〗䏋、𢙻,亦古文肅。文三 重三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𦘒部

聿 yù

注解:所㠯書也。以,用也。聿者,所用書之物也。凡言所以者視此。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一語而聲字各異也。釋器曰:不律謂之筆。郭云:蜀人呼筆爲不律也。語之變轉。按郭云蜀語與許異。郭注爾雅、方言皆不偁説文。弗同拂拭之拂。从𦘒一。各本作一聲,今正。此從聿而象所書之牘也。余律切。十五部。凡聿之屬皆从聿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聿部

筆 bǐ p117下

注解:秦謂之筆。从聿竹。鄙密切。古音在十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聿部

𦘔 jīn

注解:聿飾也。飾,今之拭字。㕞下詳之矣。彡下曰:毛飾畫文也。象形。謂以毛拭畫成文,彡象其文形也。𦘔者,筆之所拭文成彡形,故從聿從彡。楚金以妝飾解之,繆矣。從聿从彡。會意。俗語㠯書好爲𦘔。此别一義。今人所謂津津亹亹者葢出此,歎羨其好則口流𧗁液,音義皆與𧗁通。讀若𣸁也。將鄰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聿部

書 shū

注解:箸也。此琴禁、𡔷郭之例,以曡韵釋之也。敘目曰:箸於竹帛謂之書。書者,如也。箸於竹帛,非筆末由矣。从聿者聲。商魚切。五部。0477 文四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聿部

畫 huà

注解:介也。介,各本作畍,此不識字義者所改,今正。八部曰:介,畫也。從八從人。人各有介。從聿。二字今補。象田四介。田之外横者二,直者二。今篆體省一横,非也。聿,所㠯畫之。説從聿之意。引伸爲繪畫之字。胡麥切。十六部。凡畫之屬皆从畫。𨽶,古文畫。古文從聿田。此依鍇本。𠟷,亦古文畫。依鍇本。按刀部有劃字。〖注〗𠞷,同𠟷,古文畫。錐刀曰劃。又𠟱,《玉篇》古文劃字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畫部

晝 zhòu

注解:日之出入,與夜爲介。从畫省,从日。按今篆體葢亦少一横。陟救切。四部。𦘘,籒文晝。按省下一横者,至夜則日在下,未嘗息也。〖注〗𦘙。0481 文二 重三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畫部

隶 dài

注解:及也。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。逮專行而隶廢矣。从又㞑省。又,持㞑者从後及之也。徒耐切。古音在十五部。凡隶之屬皆从隶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隶部

𨽿 dài

注解:及也。釋言、毛傳、方言皆曰:迨,及也。此與歺部殆音義皆同。殆,危也。危猶及也。从隶枲聲。徒耐切。一部。《詩》曰:“ 𨽿天之未陰雨。”豳風文。今詩作迨,俗字也。〖注〗《豳風•鴟鴞》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隶部

隸 lì p118上

注解:附箸也。附當是本作坿,淺人改也。周禮注:隷,給勞辱之役者。漢始置司隷,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。後稍尊之,使主官府及近郊。左傳人有十等,輿臣隷。按隷與僕義同,皆訓坿箸,故從隶。从隶柰聲。郞計切。十五部。𨾀,篆文隸从古文之體。按此云篆文,則上古文也。先古後篆亦丄部之例。但先古後篆,必古從隶,篆不從隶乃合。各本隸、𨾀俱從隶則何取爾。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隶矣。九經字㨾云:𣜩字故從又持米,從柰聲。又象人手。經典相承作隸已久,不可改正。𤣥應書曰:字從米𠭥聲,𠭥从又從祟。音之絹切。考楊君石門頌、王純碑作𣜩,與字㨾合。魯峻碑作𥛬,與𤣥應合。二人所謂,葢皆謂説文,而右旁皆作〈又下米〉。𤣥應説似近是。葢卽説文之篆文也,説文因小篆作𥛬,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,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。故依革、弟、民、酉之例云從古文之體。至𤣥應乃説之曰:從米𠭥聲。𠭥,之芮切。從米則唐𤣥度説。以周禮曰奴,男子入于罪𥛬,女子入于舂槀。 文三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隶部

臤 qiān

注解:堅也。从又臣聲。謂握之固也,故從又。凡臤之屬皆从臤。讀若鏗鎗。謂讀同鏗也。鏗從堅聲,堅從臤聲。古音在十二部。今音鏗在耕韵,非也。臤,今音苦閑切。古文㠯爲賢字。凡言古文以爲者,皆言古文之假借也。例見屮部。漢校官碑:親臤寶智。又師臤作朋。國三老袁良碑:櫌臤之竉。按漢魏人用優賢字,皆本今文般庚優賢揚歷句,葢今文般庚固以臤爲賢也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臤部

緊 jǐn

注解:纏絲急也。緊、急雙聲。此字别作䋗。玉篇引成公四年鄭伯䋌卒。古千、古兩二切。𦒱左作堅,公作臤,穀作賢。則别本作䋗,切古千必矣。臣聲與臤聲一也,而顧書譌作䋌。釋名云:絹,䋌也,其絲䋌厚而疏也。是其譌久矣。集韵養韵作䋌,舉兩切。先韵作䋗,緊也。䌑、堅同。經天切。是宋時故有䋗字。特丁度等不能用正䋌之譌,又不知卽是緊字耳。春秋鄭伯䋗,釋文不載。考經字者所當知。从臤絲省。糾忍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臤部

堅 jiān p118下

注解:土剛也。土字今補。周禮草人:騂剛用牛。九章筭術:穿地四,爲壤五,爲堅三。引伸爲凡物之剛,如云臤,堅也是也。从臤土。按緊、堅不入糸、土部者,説見句丩部下。古賢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臤部

豎 shù

注解:堅立也。堅立謂堅固立之也。豎與尌音義同,而豎從臤,故知爲堅立。周禮內豎,鄭云:豎,未冠者之官名。葢未冠者才能自立,故名之豎。因以爲官名,豎之言孺也。从臤豆聲。臣庾切。古音在四部。䝂,籒文豎从殳。文四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臤部

臣 chén

注解:牽也。以曡韵釋之。春秋説、廣雅皆曰:臣,堅也。白虎通曰:臣者,繵也。屬志自堅固也。事君者。者,各本作也,今正。象屈服之形。植鄰切。十二部。按論語音義:𢘑,植鄰切,古臣字。陸時武后字未出也。武后埊、𢘑二字見戰國策,六朝俗字也。凡臣之屬皆从臣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臣部

臦 ɡuànɡ

注解:乖也。从二臣相違。讀若誑。居況切。十部。按夰部臩以爲聲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臣部

臧 zānɡ

注解:善也。釋詁、毛傳同。按子郞、才郞二反,本無二字。凡物善者必隠於內也。以從艸之藏爲臧匿字始於漢末,改易經典,不可從也。又贓私字,古亦用臧。从臣戕聲。則郞切。十部。𡒥,籒文。按宋本及集韵、類篇皆從二。今本下從土,非。〖注〗𢨑𡒉。 文三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臣部

殳 shū

注解:㠯杖殊人也。杖,各本作杸,依太平年覽正。云杖者,殳用積竹而無刃,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。殊,斷也。以杖殊人者,謂之以杖隔遠之。釋名:殳,殊也。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。殳、殊同音,故謂之殳,猶以近窮遠謂之弓也。《周禮》:周字今補。下文所説皆出於周禮也。 “殳㠯積竹,以積竹者,用積竹爲之。漢書:昌邑王道買積竹杖。文穎曰:合竹作杖也。竹部曰:籚,積竹矛𢧢矝也。木部曰:欑,積杖杖也。柲,欑也。考工記注曰:廬謂矛𢧢柄,竹欑柲。凡戈矛柄皆積竹,而殳無金刃,故專積竹杖之名。廬人爲之。八觚,考工記注云:凡矝八觚。此無刃亦八觚也。長丈二尺,建於兵車,考工記曰:廬人爲廬器。殳長尋有四尺。車有六等之數,車軫四尺,戈崇於軫四尺,人崇於戈四尺,殳崇於人四尺,車𢧢崇於殳四尺,酋矛崇於𢧢四尺。注云:此所謂兵車也。殳、𢧢、矛皆插車輢。旅賁㠯先驅。”周禮旅賁氏:掌執戈盾,夾王車而趨。葢亦執殳矣。詩曰:伯也執殳,爲王前驅。从又几聲。市朱切。古音在四部。凡殳之屬皆从殳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祋 duì 119上

注解:殳也。見毛傳。从殳示聲。丁外切。十五部。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㠯驚牛馬曰祋。此别一義。祋與咄義同。《詩》曰:“何戈與祋。”曹風文。此證前一義。〖注〗《曹風•侯人》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杸 shū

注解:軍中士所持殳也。軍中士所持殳,不必皆用積竹,故字從木。从木殳。市朱切。古音在四部。《司馬法》曰:“執羽從杸。”從字依廣韵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毄 jī

注解:相擊中也。考工記:𣪠兵同強。兼戈㦸殳言之。和弓𣪠摩。注:𣪠,拂也。手部曰:拂,過擊也。惟記文用此字本義。若司門祭祀之牛牲𣪠焉。校人三皁爲𣪠,𣪠一馭夫。六𣪠爲廏,廏一僕夫。皆假借爲系字,今之繫也。易𣪠辭,釋文作此字,故云系也。字從𣪠。若直作𣪠下系者,音口奚反,非。此謂繫乃説文繫𦃇字,𣪠辭不當作繫也。漢書:景帝詔:農桑𣪠畜。注:食養之畜。如車相轚,故从殳軎也。轚本從手,今正。轚,車轄相擊也。轄亦舝字,車軸耑鍵也。軎,車軸耑也。殳可用擊之物,故從殳𨊥,取意於車相轚也。古歷反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㱿 què

注解:從上擊下也。從上擊下,正中其物,確然有聲。从殳𠕓聲。苦角切。三部。凡榖𥡛(穀)轂(𣫂)字以爲聲,大小徐皆云:𡉉,口江切。今廣韵四江無。𣪊在三部,則𠕓古音亦在三部可知。音轉讀如韜。土刀切。一曰素也。素謂物之質如土坏也。今人用腔字,説文多作空,空與㱿義同。俗作殻,或作㲉。吳會閒音哭,卵外堅也。〖注〗𣪊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㱽 zhěn

注解:下擊上也。廣雅四曰:㱽,禁也。謂禁上使不得下也。从殳冘聲。知朕切。八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𣪌 tóu

注解:繇擊也。繇,説文作䌛,隨從也。説文無遙字,此卽其遙字。繇擊者,遠而擊之,如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也。从殳豆聲。度侯切。四部。古文投如此。投,各本譌作祋,今正。投,殳聲。𣪌,豆聲。殳、豆同在古音四部也。此五字葢後人所注記語。假令果是古文投,則許之例當入手部投下重文矣。投下云擿也,此云遙擊,則義固别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𣫐 chóu p119下

注解:縣物𣪐擊也。此與手部𢶈音義同。𢶈,手椎也。从殳𠃬聲。市流切。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𧰵 dú

注解:椎𣪠物也。謂用椎擊中物。與攴部𢽴、木部椓,音義略同。从殳豖聲。各毒切。廣韵竹角切。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毆 ōu

注解:捶𣪠物也。捶,以杖擊也。因謂杖爲捶。捶𣪠物者,謂用杖擊中人物也。按此字卽今經典之𢿛字。廣韵曰:俗作𢿛。是也。唐石經周禮:射鳥氏以弓矢毆烏鳶。方相氏索室毆疫。入壙以戈擊四隅毆方良。冥氏以靈𡔷毆之。庶氏凡毆蠱則令之比之。壼涿氏以炮土之𡔷毆之。今版本皆作𢿛,唐刻獨不誤。張參五經文字殳部毆,一口反。攴部無𢿛。殳部毆字正爲經典而出。特未嘗箸之曰又起俱反,俗作𢿛耳。毆訓捶𣪠物,故以弓矢,以戈,以靈𡔷,以炮土之𡔷皆捶擊意也。區聲古音在四部,讀一口反,音轉入五部。釋文讀起俱、𠀌于反。淺人乃分析一口爲毆打之字,起具、𠀌于爲驅逐之字,誤矣。又云:𢿛是馬部驅之古文。夫𢿛在馬部爲古文,驅在殳部爲俗毆字,無庸牽合。驅訓馬馳,毆訓捶𣪠。試思爲淵𢿛魚、爲叢𢿛爵之類,可改爲驅魚、驅爵乎。鄭注周禮曰:凡言馭者,所以𢿛之納之於善。豈可改爲驅之納之於善乎。卽古閒有假借通用,唐石經固不可易也。〇又按此部自㱿而下,言擊者八,言𣪠者二,不應錯出不倫。葢擊字皆本作𣪠,淺人改之而未𧗊。擊,攴也。攴,小𣪠也。與𣪠字義異。从殳區聲。烏后切。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毃 qiāo

注解:擊頭也。淮南書曰:以年之少,爲閭丈人説事,救㪣不給,何道之能明也。高注:老人㪣其頭,自救不暇。按㪣當作毃。呂氏春秋曰:死而操金椎以葬,曰下見六王五伯,將毃其頭矣。按毃今本譌榖。从殳高聲。口卓切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殿 diàn

注解:擊聲也。此字本義未見,假借爲宫殿字。燕禮注:人君爲殿屋。疏云:漢時殿屋四向流水。廣雅曰:堂堭,壂也。爾雅:無室曰榭。郭注:卽今堂堭。然則無室謂之殿矣。又假借爲軍後曰殿。从殳𡱂聲。堂練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殹 yì

注解:擊中聲也。此字本義亦未見。酉部醫從殹。王育説殹,惡姿也。一曰殹,病聲也。此與𣪠中聲義近。秦人借爲語詞。詛楚文:禮使介老將之以自救殹。薛尚功所見秦權銘:其於久遠殹。石𡔷文:汧殹沔沔。權銘殹字,琅邪臺刻石及他秦權秦斤皆作𠃟。然則周秦人以殹爲也可信。詩之兮字,偁詩者或用也爲之。三字通用也。从殳医聲。於計切。十五部。〖注〗𠃟,古文也字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段 duàn p120上

注解:椎物也。用椎曰椎。考工記:段氏爲鎛器。徐丁亂反,劉徒亂反,徐音是也。鎛欲其段之堅,故官曰段氏。函人職曰:凡甲鍛不摰則不堅。鍛亦當作段。金部曰:鍛,小冶也。小冶,小鑄之竈也。後人以鍛爲段字,以段爲分段字,讀徒亂切。分段字自應作斷。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。大雅:取厲取碫。毛曰:碫,段石也。鄭曰:段石所以爲段質也。古本當如是。石部:碫,段石也。從石段。春秋傳鄭公孫段,字子石。古本當如是。段石與厲石各物。説文訓詁多宗毛傳。从殳,耑省聲。徒玩切。十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𣪯 tónɡ

注解:擊空聲也。从殳宮聲。徒冬切。又火宫切。九部。按亦作㲁。枯公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殽 xiáo

注解:相襍錯也。食貨志:鑄錢之情,非殽襍爲巧則不可得贏。按殽謂襍以鉛鐵也。董仲舒傳:賢不肖混殽。經典借爲肴字。禮記借爲效字。从殳取攪之之意。肴聲。胡茅切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毅 yì

注解:妄怒也。𡉚下曰:妄生也。凡氣盛曰妄。一曰毅,有決也。中庸曰:發強剛毅。左傳曰:殺敵爲果,致果爲毅。苞注論語曰:毅,強而能決𣃔也。从殳取用武之意。𧱏聲。按𧱏從辛。五經文字曰:從䇂省。非也,𥛬省從䇂省耳。魚旣切。十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㲃 jiù

注解:揉屈也。説文有糅無揉。糅,屈申木也。糅屈,謂柔而屈之。廣韵曰:強擊正與柔屈相反。从殳𠧢。殳者有力之物,用有力之物而精謹也。叀,小謹也。居又切。三部。𠧢,古叀字。當云古文叀。斤部云:𠧢,古文叀字。是也。廏字从此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役 yì

注解:戍也。依韵會訂。戍,守邊也。司馬法曰:弓矢圉,殳矛守,戈𢧢助。凡五兵,長以衞短,短以救長。按圉,古禦字。今周禮注作圍,誤。殳所以守也,故其字從殳。引伸之義,凡事勞皆曰役。又生民詩:禾役穟穟。役者,穎之假借。禾部兩引詩皆作禾穎。从殳彳。彳取巡行之意。營隻切。十六部。𠈧,古文役从人。與戍從人持戈同意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㱾 ɡāi

注解:㱾改,大剛卯也。㠯逐精鬽。鬽,各本作鬼,今正。王莽傳: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。服䖍晉灼注、司馬彪輿服志言其制詳矣。按㱾從殳者,謂其可擊鬼也。从殳亥聲。古哀切。廣韵音開。一部。 文二十 重一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殳部

殺 shā p120下

注解:戮也。戈部曰:戮,殺也。从殳杀聲。鉉等曰:説文無杀字,相傳音察。按張參曰:杀,古殺字。張説似近是。此如本作术,或加禾爲秫。所八切。十五部。凡殺之屬皆从殺。𣪩,古文殺。按鉉本宋刻無此字。李燾本同。𢿹,古文殺。𢽅,古文殺。𢁛,古文殺。按此葢卽杀字轉寫譌變耳,加殳爲小篆之殺。此類甚多。古文四聲韵:𢁛爲崔希裕纂古,𢁛爲説文。則夏氏所據説文爲善本,正與張參説合。首字下當云從殳從杀,或譌爲杀聲也。𢼢*,籒文殺。按鉉本宋刻無此字。李燾本同。類篇云:史文殺作𢼢*。臣光曰:説文失收,故集韵今不載。然則司馬公所據鉉本無𢼢*信矣。今版本依鍇本增之耳。考工記閷字,不識何以從閃。今據殳部古文役,殺部籒文殺,殳皆作殳*求之,知殳*譌爲閃,頓釋此疑。學者觸類而長之可也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殺部

弒 shì

注解:臣殺君也。經傳殺、弑二字轉寫旣多譌亂,音家又或拘泥,中無定見,多有殺讀弑者。按述其實則曰殺君,正其名則曰弑君。春秋,正名之書也,故言弑不言殺。三傳,述實以釋經之書也,故或言殺,或言弑,不必傳無殺君字也。許釋弑曰臣殺君,此可以證矣。殺在古音十五部,弑在一部,本不相通也。弑,漢石經公羊作試,二字同式聲也。白虎通引春秋讖曰:弑者,試也。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,𠋫閒司事,可稍稍試之。釋名曰:弑,伺也。説同。皆本文言傳之意。《易》曰:“臣弒其君。”文言傳文。从殺省,式聲。式吏切。一部。 文二 重五宋刻作重四,實重三。李燾作重三。鍇本作重四,實重五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殺部

𠘧 shū

注解:鳥之短羽飛𠘧𠘧也。象形。凡𠘧之屬皆从𠘧。讀若殊。市朱切。按以殳從𠘧聲求之,古音在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𠘧部

𠘱 zhěn

注解:新生羽而飛。此與彡部㐱音同形似而義殊。从𠘧,从彡。從𠘧而象其形也。之忍切。十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𠘧部

鳧 fú p121上

注解:舒鳧,鶩也。釋鳥曰:舒鴈,鵝。舒鳧,鶩。內則注同舍人,李巡云:野曰鴈,家曰鵝。野曰鳧,家曰鶩。按野曰鴈、鳧,而畜於家者曰舒鴈、舒鳧,是爲鵝、鶩。舒者,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。詩弋鳧與鴈,以及他言鴻鴈鳧鷖,皆謂野鳥,非舒鳧、舒鴈也。大雅傳曰:鳧,水鳥也。鷖,鳧屬也。然則説文於鳧下舉舒鳧,葢謂統言可不别,但云舒鳧,則固析言之矣。尋許意不以鳧入鳥部而入𠘧部,此句丩二部之例。𪁗之羽短不能飛,故其字從𠘧,豈知野𪁗亦短羽而能飛乎。从𠘧鳥,𠘧亦聲。各本作從鳥𠘧聲,今補正。房無切。古音葢在四部。0499 文三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𠘧部

寸 cùn

注解:十分也。度别於分,忖於寸。禾部曰:十髮爲程,一程爲分,十分爲寸。人手卻一寸動𧖴,謂之寸口。从又一。卻猶退也。距手十分動𧖴之處謂之寸口,故字從又一,會意也。周禮注云:脈之大𠋫要在陽明寸口。倉困切。十三部。凡寸之屬皆从寸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寺 sì

注解:廷也。廴部曰:廷,朝中也。漢書注曰: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。釋名:寺,嗣也。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。廣韵:寺者,司也。官之所止有九寺。按經典假寺爲侍。詩瞻卬傳曰:寺,近也。周禮注曰:寺之言侍也。凡禮、詩、左傳言寺人皆同。若漢西域白馬駝經來,初止於鴻臚寺,遂取寺名。初置白馬寺。此名之不正者也。有法度者也。从寸考工記曰:市朝一夫。注云:方各百步。知天子三朝,各方百步。其諸侯大夫之制未詳。步必積寸爲之,言法度字多從寸。又部曰:度,法制也。𡳿聲。祥吏切。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將 jiànɡ

注解:帥也。帥當作𧗿。行部曰:𧗿,將也。二字互訓。儀禮、周禮古文𧗿多作率,今文多作帥。毛詩率時農夫,韓詩作帥。説詳周禮漢讀考。帥者佩巾,漢人假爲率字。率亦𧗿之假也。許造説文,當是本作將𧗿也,以自伸其説。經轉寫改竄而非舊矣。後人謂將、帥二字去聲与平聲之將、入聲之帥别者,古無是説也。毛詩將字故訓特多,大也,送也,行也,養也,齊也,側也,願也,請也。此等或見爾雅,或不見,皆各依文爲義,亦皆就曡韵雙聲得之。如願請是一義,將讀七羊反,故釋爲請也。將讀卽羊反,故皇矣傳釋爲側,釋言及楚茨傳釋爲齊。齊,徐仙民周禮音蔣細反。皆雙聲也。釋言:將,齊也。郭云:謂分齊也。引詩或肆或將。此甚明畫。或肆蒙或剥,言剥之乃陳於互也。或將蒙或烹,言烹之必劑量其水火及五味之宜,故云齊其肉也。如是乃以祝祭于祊。詩、爾雅疏皆不了,故箸之。从寸,必有法度,而後可以主之先之,故從寸。醬省聲。卽諒切。十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𢒫 xún p121下

注解:繹理也。謂抽繹而治之。凡治亂,必得其緒而後設法治之。引伸之義爲長。方言曰:尋,長也。海岱大野之閒曰尋。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閒,凡物長謂之尋。周官之法度廣爲尋。古文禮假尋爲燅。有司徹乃燅尸俎注:燅,温也。古文燅皆作尋,記或作尋。春秋傳:若可尋也,亦可寒也。案左傳服注:尋之言重也,温也。論語何注:温,尋也。互相發明。俗本禮注作燖,誤。从工口,从又寸。工、口,亂也。又、寸,分理之也。彡聲。徐林切。七部。此與𤕦同意。説見𠽽下。度人之㒳臂爲𢒫,八尺也。此别一義,亦因从寸及之。考工記曰:澮廣二尋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專 zhuān

注解:六寸簿也。説文無簿有薄,葢後人易艸爲竹以分别其字耳。六寸薄,葢笏也。曰部云:𡇉,佩也。無笏字。釋名曰:笏,忽也。君有命則書其上,僃忽忘也。或曰薄可以簿疏物也。徐廣車服儀制曰:古者貴賤皆執笏,卽今手版也。杜注左傳:珽,玉笏也。若今吏之持簿。蜀志:秦宓見廣漢太守,以簿擊頰。裴松之曰:簿,手版也。六寸未閒,疑上𡙜二尺字。玉藻曰:笏度二尺有六寸。此法度也,故其字從寸。从寸叀聲。職緣切。十四部。一曰專,紡專。小雅:乃生女子,載弄之瓦。毛曰:瓦紡專也。糸部紡,䋞絲也。䋞絲者,以專爲錘。廣韵曰:䍎紡錘是也。今專之俗字作甎、塼。以專爲嫥壹之嫥。廣韵曰:擅也,單也,政也,誠也,獨也,自是也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尃 fū

注解:布也。祭義:溥之而横乎四海。釋文:溥本或作尃。同芳于反。今刻云或作敷,繆也。集韵、韵會可證。説卦傳:震爲專。鄭、虞、姚皆同。王肅、干寶作尃。干云:花之通名爲鋪,花皃謂之𧀮。漢書上林賦:布結縷。史記布作尃。徐廣曰:尃,古布字。按尃訓布也,非一字。从寸凡敷𢻱必有法度而後行,故从寸。甫聲。芳無切。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導 dǎo

注解:導,此複舉字未𠛹者。引也。經傳多假道爲導,義本通也。从寸引之必以法度。道聲。徒晧切。廣韵徒到切。古音在三部。 文七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寸部

皮 pí p122上

注解:剥取獸革者謂之皮。剝,裂也。謂使革與肉分裂也。云革者,析言則去毛曰革,統言則不别也。云者者,謂其人也,取獸革者謂之皮。皮,柀。柀,析也。見木部。因之所取謂之皮矣。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,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,戰國策言皮面抉眼,《王裦僮約》言落桑皮椶,釋名言皮瓠以爲蓄皆是。从又,又,手也,所以剝取也。爲省聲。符羈切。古音爲、皮皆在十七部。凡皮之屬皆从皮。𥬖,古文皮。从竹者,葢用竹以離之。𠰎,籒文皮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皮部

皰 pào

注解:面生气也。玉篇作面皮生氣也,𤣥應書一作面生熱氣也。淮南:潰小皰而發痤疽。高曰:皰,面氣也。𤣥應引作靤。从皮包聲。旁敎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皮部

皯 gàn

注解:面黑气也。列子曰:燋然肌色皯黣。从皮干聲。古旱切。十四部。 文三 重二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皮部

𠭼 ruǎn

注解:柔韋也。柔者,治之使鞣也。韋,可用之皮也。考工記注曰:蒼頡篇有鞄㼱。从北,鉉曰:從北者,反覆柔治之也。从皮省,謂㞋也。非耳、非瓦,今𥛬下皆作瓦矣。敻省聲。各本無聲,今補。敻,古音在十四部。此省其上下,取𦉪爲聲也。而兖切。十四部。凡㼱之屬皆从㼱。讀若耎。一曰若儁。儁同俊。人部有俊無儁。𠬫,古文㼱。从皮省。从人治之。𤭀,籒文㼱从敻省。下從皮省,上從敻省。〖注〗𥨏,㼱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𠭼部

𤮪 jùn

注解:羽獵韋絝。羽獵見高唐賦、楊雄傳。服䖍曰:士卒負羽也。从㼱柔韋爲絝。灷聲。按火𠬞(廾)二部無灷字,而此部有𤮪,人部有㑞,舟部有𣍹,皆從灷聲。然則今本説文奪灷字無疑。其義未聞,其音則㑞𣍹勝騰黱滕螣榺縢皆在六部。𤮪本音葢在六部,轉入九部也。而隴切。𧝢(𧜈),《虞書》曰:虞書當作唐書。 “鳥獸𧜈毛。”堯典文。今尚書作氄。毛部作𣯍,云盛毛也。此作𧜈。豈彼古文此今文之異與。从𣍹从衣。小徐本如是,而注之曰:此亦𤮪字。大徐因倒之云:或從衣從朕。虞書曰:鳥獸𧜈毛。今依小徐者,仍舊也。闕疑也。朕聲古在六部,轉入九部。〖注〗𣯍,毛盛。 文二鉉作文三。 重三鉉作重二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𠭼部

攴 pū p122下

注解:小擊也。手部曰:擊,攴也。此云小擊也,同義而微有别。按此字從又卜聲。又者手也。經典𥛬變作扑。凡尚書、三禮鞭扑字皆作扑。又變爲手,卜聲不改,葢漢石經之體。此手部無扑之原也。唐石經初刻作朴,從木者,唐元度覆挍正之從手,是也。豳風:八月剝棗。假剝爲攴。毛曰:擊也。音義曰:普卜反。从又卜聲。普木切。三部。凡攴之屬皆从攴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啟 qǐ

注解:敎也。从攴启聲。康禮切。十五部。《論語》曰:“不憤不啟。”述而篇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徹 chè

注解:通也。孟子曰:徹者,徹也。鄭注論語曰:徹,通也。爲天下通法也。按詩徹彼桑土,傳曰裂也。徹我牆屋,曰毀也。天命不徹,曰道也。徹我疆土,曰治也。各隨文解之,而通字可以隱栝。古有徹無轍。从彳从攴从育。葢合三字會意。攵之,而養育之,而行之,則無不通矣。毛傳所謂治也。丑列切。十五部。一曰相臣。疑有譌。鉉本無此四字。𢖉,古文徹。中從鬲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敏 mǐn

注解:疾也。釋詁、毛傳同。从攴每聲。眉殞切。古音在一部。生民詩:履帝武敏。釋訓:敏,拇也。謂敏爲拇之假借。拇,足大指也。古作母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敃 mǐn

注解:彊也。釋詁:昏暋強也。按説文暋作𢽹,冒也。則許所據爾雅作敃,強也。昏字從氐省,不從民聲。自俗寫殽譌,音韵亦亂。玉篇謂敃、𢾞同字是也。从攴民聲。眉殞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敄 wù

注解:彊也。从攴矛聲。亡遇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敀 pò

注解:迮也。迮,起也。敀者,起之也。與迫音義同。从攴白聲。博陌切。古音在五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常敀常任。” 立政篇文。按漢人所用皆作常伯,今尚書作伯。許所據絕異者,壁中古文多假借字也。以敀爲伯,如洪範以𡚽爲好,顧命以𤊾爲蔑,牧誓以狟爲桓,皆壁中古文假借。今尚書作伯、好、蔑、桓者,孔安國以今文字讀古文而易之,而漢世言古文尚書者因之,如杜子春、鄭司農讀周禮故書,往往易其字,而許叔重、鄭康成多因之,其理一也。杜子春已改之周禮,其故書古字猶存於鄭注。孔安國已改之尚書,其壁中古文之字猶存於説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整 zhěnɡ p123上

注解:齊也。齊者,禾麥吐𥝩上平也。引伸爲凡齊之偁。从攴从束正,正亦聲。之郢切。十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效 xiào

注解:象也。象當作像。人部曰:像,似也。毛詩:君子是則是傚。又民胥傚矣。皆效法字之或體。左傳引詩民胥效矣是也。彼行之而此效之,故俗云報效,云效力,云效驗。廣韵云:俗字作効。今俗分别效力作効,效法效驗作效,尤爲鄙俚。效法之字亦作爻,𣪠辭爻法之謂坤是。亦作殽,禮運殽以降命是。亦作詨,儀禮注引詩君子是則是詨是。皆假借也。从攴交聲。胡敎切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故 ɡù

注解:使爲之也。今俗云原故是也。凡爲之必有使之者。使之而爲之則成故事矣。引伸之爲故舊。故曰古,故也。墨子經上曰:故,所得而後成也。許本之。从攴,取使之之意。古聲。古慕切。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政 zhènɡ

注解:正也。論語:孔子曰:政者,正也。从攴正,正亦聲。之盛切。十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𢻱 shī

注解:𢾭也。今字作施,施行而𢻱廢矣。施,旗旖施也。經傳多假借。从攴也聲。讀與施同。式支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𢾭 fū

注解:𢻱也。此與寸部尃音義同。从攴尃聲。芳無切。五部。俗作敷。古寸與方多通用。《周書》曰:“用𢾭遺後人。”顧命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敟 diǎn

注解:主也。廣韵典字下曰:主也,常也,法也,經也。按凡典法、典守字皆當作敟。經傳多作典,典行而敟廢矣。从攴典聲。多殄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𣀷 lǐ

注解:數也。大雅:其麗不億。毛曰:麗,數也。方言作𣀷,亦云數也。葢𣀷是正字,麗是假借字。從麗者,麗,㒳也。㒳㒳而數之也。从攴麗聲。力米切。古音在十六部。曹憲引説文李衣反。葢本音隱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數 shǔ

注解:計也。六藝六曰九數,今九章筭術是也。今人謂在物者去聲,在人者上聲。昔人不𧗊然。又引伸之義、分析之音甚多,大約速與密二義可包之。从攴婁聲。所矩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𣿊 liàn

注解:辟𣿊鐵也。張協七命:乃鍊乃鑠,萬辟千灌。李注:辟謂曡之。灌謂鑄之。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剱,又引王𥹏刀銘灌辟以數,質象以呈。按辟者,襞之假借也。𣿊者,段也。𥳑取精𨮯,不計數摺曡段之,因名爲辟𣿊𨮯也。从攴湅。從攴者,取段意。湅者,𤄒也。從湅,取𥳑擇之意。湅亦聲。郞電切。十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孜 zī p123下

注解:孜孜,二字今補。汲汲也。廣雅:孜孜、汲汲,劇也。按汲汲與彶彶同,急行也。从攴子聲。子之切。一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孜孜無怠。” 大誓篇文。見詩文王正義引,又見史記周本紀。字作孳孳。按伏生二十八篇本無大誓,民閒後得大誓,博士習而讀之,合二十八篇爲二十九篇。司馬遷史記、董仲舒對策、劉向説苑,及終軍、班伯、谷永、匡衡,平當奏對多用之,此今文大誓也。孔安國得壁中古文,有大誓三篇。古文家馬、鄭、王皆作注,與今文字或異。如流爲雕,馬曰:雕,鷙鳥。此古文大誓作雕之證。尚書大傳、鄭所引禮説、周本紀、董仲舒傳皆作烏,此今文大誓作烏之證。鄭注云:雕當爲雅。雅,烏也。此據今文正古文也。説文此及搯下、涘下所引皆古文大誓也。許作孜,史記作孳,葢亦古文今文之異也。唐孔穎達、賈公彥謂枚頤本三篇爲眞古文,則不得不謂馬、鄭、王所注爲今文大誓。詳見古文尚書撰異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攽 bān

注解:分也。从攴分聲。此形聲包會意。《周書》曰:“乃惟孺子攽。” 雒誥文。今尚書作頒,葢孔安國以今文字易之。周禮亦作頒。當是攽爲正字,頒爲假借字。鄭司農云:頒讀爲班布之班。據許所偁古文則當云頒當爲攽,不爾者漢時攽字不行也。馬注尚書:頒猶分也。云猶者,頒訓大,大則必分,非可徑訓分也,故云猶。讀與虨同。分聲、彬聲本皆在十三部。徐仙民於周禮頒音墳,於書音甫云反是也。音轉入十四部。布還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𢽎 hàn

注解:止也。𢽎、扞古今字,扞行而𢽎廢矣。毛詩傳曰:干,扞也。謂干爲扞之假借,實則干爲𢽎之假借也。手部曰:扞,忮也。从攴旱聲。侯旰切。十四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𢽎我于艱。”文侯之命篇文。今作扞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敳 ái

注解:有所治也。左傳八凱有隤敳。从攴豈聲。讀若豤。此十五部、十三部合音也。今音五來切,非是。豤,鍇本作〈豤下土〉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敞 chǎnɡ

注解:平治高土,可㠯遠望也。惟平治故字從攴。後人乃謂高土可以遠望爲敞,而昧其本始矣。从攴尚聲。昌兩切。十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敒 shēn

注解:理也。從攴伸聲。直刃切。十二部。按直刃乃誤同敶音耳。東京賦:振天維,𢯼地絡。𢯼謂申布也。玉篇余忍切。𢯼當是敒之或體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改 ɡǎi p124上

注解:更也。雙聲。从攴己聲。或無聲,誤。古亥切。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變 biàn

注解:更也。从攴䜌聲。祕戀切。十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更 ɡēnɡ

注解:改也。更訓改,亦訓繼。不改爲繼,改之亦爲繼,故小雅毛傳曰:庚,續也。用部庸下曰:庚,更事也。列子云:五年之後,心庚念是非,口庚言利害。七年之後,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,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。皆假庚爲更。今人分别平、去二音,非古也。从攴丙聲。古孟切。又古行切。古音在十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敕 chì

注解:誡也。言部曰:誡,敕也。二字互訓。小雅毛傳曰:敕,固也。此謂敕卽飭之假借。飭,致堅也。後人用勑爲敕。力部勑,勞也。洛代切。又或從力作勅。一曰二字今補。臿地曰敕。此别一義。凡植物地中謂之菑,或作倳事剚𨧫。側吏、初吏二切,敕與初吏一切正同部雙聲也。臿者今之插字,漢人衹作臿。从攴束。各本有聲,誤,今𠛹。攴而收束之,二義皆於此會意,非束聲也。恥力切。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𦔼 xiè

注解:使也。从攴,𦔮省聲。而涉切。八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斂 liǎn

注解:收也。从攴僉聲。良冄切。七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敹 liáo

注解:擇也。粊誓某氏注:言當善𥳑汝甲冑。與許説合。鄭注敹謂穿徹之。从攴𥹄。各本有聲,誤,今𠛹。𥹄或䍘字,冒也。從攴𥹄者,𣪠其冒昧而擇之。洛蕭切。依今音在二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敹乃甲冑。”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敿 jiǎo

注解:繫連也。繫當作系。粊誓某氏注云:施汝盾紛。王云:敿盾當有紛繫持之。鄭云:敿猶繫也。按鄭云猶者,鄭意敿是矯拂之偁,矯之而後繫之,非一事也,敿不訓繫故云猶。許云繫連者,謂繫而連之。秦風:龍盾之合。毛云:合而載之。左傳:齊子淵捷從泄聲子。射之,中盾瓦。繇朐汰輈,匕入者三寸。詳傳文。盾正蔽車前,必聯合之以爲車蔽,故云繫連。凡字有專釋經者,敹敿是也。从攴喬聲。《周書》曰:“敿乃干。”讀若矯。居夭切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㪉 hé

注解:合會也。見釋詁。今俗云㪉縫。从攴合,合亦聲。古沓切。七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敶 chén

注解:列也。韓詩:信彼南山,惟禹敶之。爾雅:郊外謂之田。李巡云:田,𢽬也。謂𢽬列種穀之處。𢽬者敶之省。素問注云:𢽬,古陳字。是也。此本敶列字,後人假借陳爲之,陳行而敶廢矣。亦本軍敶字,𨳌下云:讀若軍敶之敶是也。後人别製無理之陣字,陣行而敶又廢矣。从攴陳聲。直刃切。廣韵十七眞曰:敶者,陳之古文。古文當作古字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敵 dí p124下

注解:仇也。仇,讎也。左傳曰:怨耦曰仇。仇者,兼好惡之詞。相等爲敵,因之相角爲敵。古多假借適爲敵。襍記:計於適者。史記:適人開戸。適不及拒。荀卿子: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,吿無適也。文子曰:一也者,無敵之道也。按後人取文子注論語曰:敬者,主一無適之謂。適讀如字。夫主一則有適矣,乃云無適乎。敬者持事振敬,非謂主一也。淮南書曰:一者,萬物之本也,無適之道也。與文子同。正作敵。从攴啻聲。徒歷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救 jiù

注解:止也。論語:子謂冉有曰:女弗能救與。馬曰:救猶止也。馬意救與止稍别。許謂凡止皆謂之救。从攴求聲。居又切。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敓 duó

注解:彊取也。此是爭敚正字,後人假𡙜爲敚,奪行而敚廢矣。《周書》曰:“敓攘矯虔。”吕㓝篇文。今尚書作奪,此唐天寶衞包所改。凡尚書之字,有古文家改壁中相沿已久者,有衞包肊改者,皆可分别考而知之。詳見古文尚書撰異。唐人尚用敚字,陸宣公集有敚𣀮是也。从攴兌聲。徒活切。十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斁 yì

注解:解也。此與釋音義同,後人區别之。从攴𥇡聲。羊益切。古音在五部。《詩》云:“服之無斁。” 周南文。斁,厭也。見釋詁、毛傳。按此三字釋所引詩之斁,以别於上文解訓,此全書之一例也。厭同猒,飽也。經典亦假射爲斁。一曰終也。此别一義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赦 shè

注解:置也。网部曰:置,赦也。二字互訓。赦與捨音義同,非專謂赦罪也。後捨行而赦廢,赦專爲赦罪矣。从攴赤聲。始夜切。古音在五部。𢼜,赦或从亦。亦聲。古在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攸 yōu

注解:行水也。戴侗曰:唐本作水行攸攸也。其中從水。按當作行水攸攸也。行水順其性,則安流攸攸而入於海,衞風傳浟浟,流皃是也。作浟者,俗變也。左傳説火曰:鬱攸從之,蒙葺公屋。火之行如水之行,故曰鬱攸。大雅曰:爲韓姞相攸。釋言:攸,所也。水之安行爲攸,故凡可安爲攸。又借爲𨔟字,𨔟,气行皃。水行之攸,气行之𨔟皆主和緩,故或用攸,或用𨔟。从攴从人,攴取引導之意。人謂引導者。水省。以周切。三部。𣲏,秦刻石嶧山。石文攸字如此。人省水不省。嶧山石文,史記不載。其文曰:登于繹山,羣臣從者,咸思𣲏長。今作攸者,傳刻失眞也。又史記載會稽石文曰:皇帝休烈,平一海內,德惠脩長。小司馬云:王劭按張徽所錄會稽南山秦始皇碑文,脩作攸。葢其字亦作𣲏也。用此知小雅、大雅毛傳皆云脩,長也。經文脩字皆攸之假借。本作攸,後改耳。釋詁:永悠迥遠遐也。悠當作攸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𢻲 fǔ p125上

注解:撫也。从攴亡聲。讀與撫同。亡在九部,無在五部。古借亡爲無,故改讀如撫也。芳武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敉 mǐ

注解:撫也。見釋言。从攴米聲。《周書》曰:“亦未克敉公功。” 雒誥文。讀若弭。綿婢切。十六部。按米聲十五,弭十六,此合音也。侎,敉或从人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敡 yì

注解:侮也。此與人部㑥義略同。从攴从易,易亦聲。以豉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𢾝 wéi

注解:戾也。王注離騷曰:緯繣,乖戾也。廣雅釋訓曰:緯㦎,乖剌也。廣韵卄一麥曰:徽繣,乖違也。説文無繣。緯、徽皆𢾝之假借也。从攴韋聲。羽非切。十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敦 dūn

注解:怒也。詆也。一曰誰何也。皆責問之意。邶風:王事敦我。毛曰:敦厚也。按心部惇,厚也。然則凡云敦厚者,皆假敦爲惇。此字本意訓責問,故從攵。誰何見言部。从攴𦎫聲。都昆切。十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𣀆 qún

注解:朋侵也。从羣攴,羣,朋也。攴,侵也。羣亦聲。渠云切。十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敗 bài

注解:毀也。从攴貝。會意。貝亦聲。薄邁切。十五部。賊、敗皆从貝,二字同意。古者貨貝,故從貝會意。戈部云:賊從戈則聲。與此不合。贁,籒文敗从賏。從二貝也。老子曰:多藏必厚亡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𢿳 luàn

注解:煩也。煩,熱頭痛也。引伸爲煩亂。按𢿳與𠬪部𤔔,乙部亂,言部䜌,音義皆同。煩曰𢿳。治其煩亦曰亂也。从攴𤔔聲。郞段切。十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寇 kòu

注解:暴也。暴當是夲部之曓。暴疾之字引伸爲暴亂也。从攴完。此與敗賊同意。苦𠋫切。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𢾫 zhǐ

注解:剌也。刺,各本作剌。今按𢾫與㨖雙聲,定作刺。七迹切。从攴蚩聲。豬几切。按几當作己。古音在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𢾅 dù

注解:閉也。杜門字當作此,杜行而𢾅廢矣。丹部引周書惟其𢾅丹雘,此假𢾅爲塗也。从攴度聲。讀若杜。徒古切。五部。剫,𢾅或从刀。按刀部剫,判也。則此當𠛹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敜 niè

注解:塞也。粊誓某氏注云:窒敜之。按士喪禮𥛬人涅廁注:涅,塞也。葢敜其本字,涅其假借字也。異部雙聲相假借。故敜亦音乃結反。从攴念聲。奴叶切。七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敜乃穽。”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㪤 bì p125下

注解:㪤,此複舉字之僅存者。盡也。事畢之字當作此。畢行而㪤廢矣。畢,田网也。从攴畢聲。卑吉切。十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收 shōu

注解:捕也。手部曰:捕,取也。从攴丩聲。式州切。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鼓 ɡǔ

注解:擊𡔷也。从攴壴,壴者𡔷之省。攴者擊。壴亦聲。壴,古音在四部,矦韵。尤矦之入聲爲屋沃燭。讀若屬。鉉本無此三字,非也。屬,之欲切,故鼔讀如𢽴,與擊雙聲。大徐以其形似𡔷,讀公戸切,𠛹此三字,其誤葢久矣。玉篇云之錄切,擊也。此顧氏原文。云又公戸切,此孫強所增也。佩觽云:鼓,之錄、工五二切。沿孫之繆。至廣韵乃姥韵有鼓,而燭韵無敼。至集韵、類篇乃以朱欲、殊玉二切歸之從豈聲之敳字,而不知二切皆本説文。鼔讀如屬,敳安得有此二切也。皆由沿襲徐鉉,遂舛誤至此。至乎南宋毛晃,又云鼓舞字從攵,與鐘𡔷字不同。岳珂刊九經三傳,凡𡔷瑟𡔷琴,𡔷鍾于宫,弗𡔷弗考,𡔷之舞之,皆分别作鼔。經典釋文、五經文字、九經字㨾、開成石經皆無此例也。周禮小師:掌敎𡔷鼗柷敔𡎖簫管弦歌。注云:出音曰𡔷。按𡔷,郭也。故凡出其音皆曰𡔷,若鼔訓擊也。鼗柷敔可云鼔,𡎖簫管弦歌可云鼔乎。亦由鼔,切公戸,寖成異説,滅裂經字,以至於此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攷 kǎo

注解:敂也。唐風:子有鐘𡔷,弗擊弗考。毛曰:考亦擊也。攷,引伸之義爲攷課。周禮多作攷。他經攷擊、攷課皆作考,假借也。攷、敂曡韵。从攴丂聲。苦浩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敂 kòu

注解:擊也。周禮:凡四方之賔客敂關。宋書山居賦敂弦,卽江賦之叩舷也。舟底曲如弓,故其上曰弦。自扣、叩行而敂廢矣。手部扣,牽馬也。無叩字。从攴句聲。讀若扣。苦𠋫切。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攻 ɡōnɡ

注解:擊也。考工記攻木、攻皮、攻金注曰:攻猶治也。此引伸之義。从攴工聲。古洪切。九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敲 qiāo

注解:橫擿也。擿,今之擲字。横擿,横投之也。左傳:奪之杖以㪣。釋文曰:説文作毃。此謂左字當作毃也。横投不必以杖。又按公羊傳:以𣁬(斗)摮而殺之。何云:摮猶𢶡也。𢶡謂旁擊頭項。摮卽㪣字,摮卽毃字,其字義異,故云猶。擿或作檛,誤。从攴高聲。口交切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𢽴 zhuó

注解:擊也。此與木部椓音義皆同。从攴豖聲。竹角切。三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𢼟 wǎnɡ p126上

注解:放也。放部曰:逐也。廣韵曰:𢽠曲侵。从攴㞷聲。迂往切。十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𠩺 xī

注解:坼也。从攴攴可剖物,故從攴。从厂。厂之性坼,山石之厓巖多坼裂,故從厂。果孰有味亦坼,故从未。各本謂之𠩺,从未聲。衍四字。此説從未之意。非説形聲,未與𠩺不爲聲也。未下曰:味也。六月滋味也。𠛐下曰:從刀從未。未,物成有滋味可裁𣃔也。未卽味。此云果孰有味亦坼故從未,正同。果坼者,如左思賦云樼栗罅發,石橊競裂也。此合三字會意。許其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斀 zhuó

注解:去陰之𠛬也。𣀈,斲也。大雅:昏椓靡共。鄭云:昏、椓皆奄人也。昏,其官名也。椓,毀陰者也。此假椓爲𣀈也。从攴蜀聲。竹角切。三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刖劓斀黥。”吕㓝篇文:刖當作刵。尚書正義曰:賈、馬、鄭古文尚書劓刵劅剠。大小夏矦、歐陽尚書作臏宫劓割頭庶剠。按賈、馬、鄭皆作刵,許必同。釋文及正義卷二皆云劓刵。本篇正義作刵劓。唐初本固不同耳。𣀈黥,據正義賈、馬、鄭作劅剠。劅同𣀈,剠同黥。衞包因正義云劅,椓人陰,乃易爲椓字,而不知𣀈、椓字義之不同。椓,擊也。去陰不可云椓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𢽹 mǐn

注解:冒也。今本爾雅:昏𢽹强也。般庚:不昏作勞。鄭注:昏讀爲𢽹,勉也。似鄭所據爾雅與今本亦不同。康誥:𢽹不畏死。孟子作閔。立政:其在受德𢽹。心部作忞,昏聲、文聲同部。从攴昏聲。眉殞切。十三部。按昏從氐省,不從民。昏旁作昬者誤。詳日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𢽹不畏死。”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敔 yǔ

注解:禁也。與圉禦音同。釋言:禦圉禁也。説文禦訓祀。圉訓囹圉,所以拘罪人。則敔爲禁禦本字,禦行而敔廢矣。古假借作御,作圉。一曰樂器,椌楬也,形如木虎。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增也。樂記椌楬注謂柷敔也。椌謂柷,楬謂敔。柷形如桼桶,敔狀如伏虎,不得併二爲一。木部椌云柷樂也,楬下不云敔樂者,敔取義於遏,楬爲遏之假借耳。敔者所以止樂,故以敔名。上云禁也,已包此物,無庸别舉。用此知凡言一曰者,或經淺人增竄。从攴吾聲。魚舉切。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㪙 kě

注解:研治也。从攴果聲。苦果切。十七部。舜女弟名㪙首。古今人表上下等。㪙手,舜妹。顏云:流俗本作擊者,合㪙手二字譌爲一字也。按列女傳云:舜之女弟繫。則又擊之譌矣。首、手古同音通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鈙 qín p126下

注解:持也。雙聲。此與捦義略同。从攴金聲。讀若琴。巨今切。七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𣀘 chóu

注解:棄也。鄭風,毛傳曰:𣀘,棄也。許本毛也。鄭乃讀爲醜。从攴𠷎聲。𠷎,口部作𠼡,誤。市流切。三部。《周書》㠯爲討。此言假借也。今尚書周書中無討字,惟虞書咎繇謨云:天討有罪。疑周當作虞。討,古音在三部。《詩》云:“無我𢿟兮。”釋文曰:魗本亦作𣀘。〖注〗《鄭風•遵大路》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畋 tián

注解:平田也。齊風:無田甫田。上田卽畋字。从攴田。田亦聲。待年切。十二部。《周書》曰:“畋尒田。” 多方篇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攺 ɡǎi

注解:㱾改,大剛卯,㠯逐鬼鬽也。見殳部。从攴巳聲。讀若巳。余止切。一本作古亥,非。一部。巳,小徐作㠯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敘 xù

注解:次弟也。咎繇謨曰:天敘有典。釋詁曰:舒業順敘緒也。古或假序爲之。从攴余聲。徐吕切。五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㪏 bǐ

注解:毀也。从攴卑聲。辟米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㪒 ní

注解:㪏也。按㪏下當云㪏㪒,毀也。㪒下當云㪏㪒也。此全書之例,多爲淺人亂之。篇、韵皆連舉㪒㪒字,知爲曡韵無疑。廣韵云:㪏㪒,擊聲也。从攴兒聲。五計切。當依篇、韵五禮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牧 mù

注解:養牛人也。左傳曰:馬有圉,牛有牧。引伸爲牧民之牧。从攴牛。會意。莫卜切。古音在一部。《詩》曰:“牧人乃夢。” 小雅文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敇 cè

注解:擊馬也。所以擊馬者曰箠,亦曰策。以策擊馬曰敕。策專行而敇廢矣。从攴朿聲。楚革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𣀔 chuàn

注解:小舂也。臼部言舂者三字。此云小舂,謂稍舂之。廣雅言舂者十一字。有𣀔字,𣀔亦作䊲。从攴算聲。初絭切。十四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𢿲 qiāo

注解:䚫田也。𤣥應書卷六曰:三蒼𢿲㪡相擊也。卷十三曰:㪣,蒼頡訓作𢿲。同苦交切。下擊也。説文横檛也,擊頭也。據此則説文本無𢿲字,後人增之。其訓葢本作𢶡也。𢶡者,旁擊也。一譌爲䚫,再譌又衍田,莫能通矣。李仁甫本尚無田字。篇、韵皆云𢿲,擊也。从攴堯聲。牽遥切。廣韵苦幺切。二部。 文七十八宋本作七十七。按古無肇、𣀩二字。𣀩者,土部壞之籒文。肇者,戈部肈之俗字。玉篇云:肇,俗肈字。五經文字云:肈作肇譌。可證也。經典釋文、開成石經肈皆從戈。近經典皆改從攵。妄人竄入説文,甚矣,此書攷正之不可緩也。今𠛹二字以還古,實七十六字。 重六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攴部

敎 jiào p127上

注解:上所施,下所效也。敎、效曡韵。从攴𡥈。𡥈,見子部,效也。上施故從攵。下效故從𡥈。古孝切。二部。凡敎之屬皆从敎。𧧿,古文敎。右从古文言。𤕝,亦古文敎。從攴從爻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敎部

斆 xué

注解:覺悟也。斆、覺曡韵。學記曰:學然後知不足,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。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。記又曰:敎然後知困,知困然後能自強也。故曰敎學相長也。兌命曰:學學半。其此之謂乎。按兌命,上學字謂敎,言敎人乃益己之學半。敎人謂之學者,學所以自覺,下之效也。敎人所以覺人,上之施也。故古統謂之學者也。枚頤僞尚書説命上字作斆,下字作學,乃已下同玉篇之分别矣。从敎冂。會意。冂,尚矇也。冂下曰:覆也。尚童矇,故敎而覺之。此説從冂之意,詳古之製字。作斆從敎,主於覺人。秦以來去攵作學,主於自覺。學記之文,學敎分列,已與兌命統名爲學者殊矣。臼聲。胡覺切。三部。後人分别斆,胡孝反,學,胡覺反。學,篆文斆省。此爲篆文,則斆古文也。亦丄部之例。0559 文二 重三鉉本作二,誤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敎部

卜 bǔ

注解:灼剝龜也,火部灼,灸也。刀部剝,裂也。灼剝者謂灸而裂之。灼雙聲,剝曡韵。象灸龜之形。直者象龜,横者象楚焞之灼龜。一曰象龜兆之縱衡也。字形之别説也。博木切。三部。凡卜之屬皆从卜。𠁡,古文卜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卦 ɡuà

注解:所㠯簭也。所以二字各本𠛹之,今補。从卜圭聲。古壞切。按當從廣韵古賣切。十六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卟 jī

注解:卜㠯問疑也。左傳曰:卜以決疑,不疑何卜。問疑,故從口。俗作乩。从口卜。當作卜口,卜而以口問也。凡若此等未能𧗊正,學者於此例之,可以三隅反矣。讀與稽同。古兮切。十六部。按小徐曰:尚書曰明用卟疑,今文借稽字。徐語肊説耳。尚書無作卟疑者。卽有之,亦陸氏所謂穿𨯳之徒務欲立異者也。大徐乃於同下沾書云卟疑四字。疑惑後生,其亦妄矣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貞 zhēn p127下

注解:卜問也。大卜:凡國大貞。大鄭云:貞,問也。國有大疑,問於蓍龜。後鄭云:貞之爲問,問於正者,必先正之,乃從問焉。引易師貞丈人吉。从卜貝,會意。貝,此字今補。㠯爲贄。説從貝之意。一曰鼎省聲。京房所說。一説是鼎省聲,非貝字也。許説從貝,故鼎下曰貞省聲。京説古文以貝爲鼎,故云從卜鼎聲也。陟盈切。十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𠧩 huì

注解:《易》卦之上體也。今尚書、左傳皆作悔。疑𠧩是壁中古文,孔安國以今文讀之,易爲悔也。或曰據許則小篆有此字。玉裁謂不然。許書以先小篆後古文爲正例,以先古文後小篆爲變例。曷爲先古文也,於其所從系之也。如斆者古文,學者小篆,斆從敎則必先之,埶然也。然則𠧩本古文非小篆,因其從卜則系之卜部,亦埶然也。不曰篆文作悔,亦不於心部悔下列𠧩,云古文悔者,本非一字也。小篆無𠧩,而壁中古文有𠧩,不可以不存之於卜部。凡其存尚書古文之例如此。鄭注尚書云:悔之言晦。晦猶終也。《商書》曰:曰字今補。 “曰貞曰𠧩。”謂洪範也。按左傳三引洪範,説文五引,皆云商書。馬、鄭本皆不如是。葢今文尚書説與。許謂堯典唐書、咎繇謨虞書、禹貢夏書皆今文説也。而三引微子,㒳云周書,一云商書。疑商系周誤。葢今文家以微子系周書,以洪範系商書,豈微子歸周故周之,箕子不臣故商之與。春秋時卿大夫所習洪範皆商書,則今文家説乃古説也。从卜每聲。荒內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占 zhān

注解:視兆問也。周禮占人注曰:占蓍龜之卦兆吉凶。又占人掌占龜注曰:占人亦占𥰫。言掌占龜者,𥰫短龜長,主於長者。此云視兆問,亦專謂龜卜。从卜口。職廉切。七部。按上文卟字,疑占之變體,後人所竄入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𠧙 shào

注解:卜問也。疑此卽後人杯珓字,後人所增。从卜召聲。市沼切,廣韵又音照。二部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𠧞 zhào

注解:灼龜坼也。周禮注曰:兆者灼龜發於火,其形可占者,其象似玉瓦原之璺罅,是用名之焉。按凡曰朕兆者,朕者如舟之縫,兆者如龜之坼,皆引伸假借也。从卜兆,象形。治少切。二部。兆,古文𠧞省。按古文衹爲象形之字,小篆加卜。非古文滅卜也。廣韵曰:𠧞灼龜坼。出文字指歸。兆,治小切,引說文分也。分也之訓见八部𠔁下。𠧞出說文,則不得云出文字指歸。葢古本説文卜部無𠧞兆字,八部𠔁字卽龜兆字。今𠔁音兵列切,卜部兆中多一筆以殊於𠔁,皆非古也。玉篇卜部之外,别爲兆部,云兆,事先見也,形也。𠧞同上。假令顧氏所據説文早同今本,何爲作此紛更乎。是必説文無兆而增此一部,曉然。據篇、韵以正説文,可無疑矣。尋此字之原委,葢由虞翻讀尚書分北三苗爲𠔁,云𠔁,古别字。由是信之者讀説文八部之𠔁爲兵列切,又增竄八亦聲於説解中,而説文乃無龜兆字矣。説文無龜兆字,梁顧氏作玉篇乃增兆部於卜部之後。隨曹憲作文字指歸,乃又收𠧞爲龜兆字。而改竄説文者乃於卜部增𠧞爲篆文,兆爲古文。又恐其形之溷於八部也,乃加增一筆以殊之。紕繆之由,歷歷可見。前注八部,未能了然,後之學者依此説而𠛹定可也。○又按集韵、類篇皆引説文𠧞古省或作𠔁。臣光曰:按𠔁,兵列切,重八也。𠧞,古當作𠔁。是則免強區分,葢由司馬公始。徐鍇、徐鉉、丁度等皆作𠔁。司馬公所襲者,夏竦輩之書也。〖注〗𠧞省作兆。
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三卷·卜部

文八 重二